記住!永遠不要向別人解釋自己 | 不愛發朋友圈的人,都在想什麼
記住!永遠不要向別人解釋你自己
人生在世,遭受誤會或偏見是在所難免的。每每這時,耗費心力地解釋,只會讓自己心力交瘁。
要說有沒有應對辦法,或許,不解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吧。
一如魯迅先生所說:「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。」
你是沒有辦法討所有人喜歡的。
李敖曾經說過:有時解釋是不必要的:敵人不信你的解釋,朋友無須你的解釋……
不管你多麼優秀,遇到討厭你的人,你就是沒用。
我表妹這兩天焦頭爛額,因為她在一個公司里實習。與她同一時期的參加實習的還有另外幾個人。
她跟我抱怨,無論自己做什麼,總有一個人對她冷嘲熱諷。
作為一個新人,表妹很渴望多學習點,能夠在工作上有所提升,不可避免就常常加班。
初來乍到,為了表示禮貌,假期回家,表妹會給同辦公室的人都帶點特產。
但是就是這樣普通的舉止,在對方眼裡就是「方法笨,野心大」。她在大家午飯聚餐時,話里話外都在調侃和嘲諷。
這玩笑話一旦說得不好聽,就是毫不掩飾地在扎人了。
當她回來問我怎麼向她解釋時,急得眼淚都要掉下來。
「你做好你的事就好了。」我說。
因為,我們的生活里,不可避免會遇到那麼幾個人:
不管你多麼真誠,在他們狹隘的世界觀里,你就是虛偽;
不管你多麼單純,在城府深的人看來,你就是做作;
不管你多麼努力,在不喜歡你的人看來,你做的都是無用功……
Part 2
若是你太在意別人的想法,反而過不好這一生。
比如那個傻氣的小表妹,每天過得小心翼翼,戰戰兢兢。加個班要左右張望,和前輩請教問題,都還要留意她的表情。
平時很努力地討好她,也試圖找機會替自己解釋……
這麼一來,反而自己無心工作,情緒上常常陷入焦慮。
做人有時候就像做菜,眾口難調。你再完美,也難以讓所有人喜歡。
何苦太在意他人的評論。能堅守自己的內心,做好自己本分事已經很難了,若是活在別人的眼裡,你很快就會忘記了你一開始的出發點是什麼。
真正懂你的人,即便你不言不語,她也能心知意會;而不懂你的,縱然你喋喋不休地解釋,在她眼裡也只是不屑一顧。
倒是累到你自己,吃力又不討好。
可是,這並不是你的錯,只是你遇見的人不對。
所以,圈子不同,不必強融。你只需要和真正在乎自己的人在一起便夠了。
那個在乎你的人,你怎麼樣都行:看你的傻氣是可愛;看你的馬虎是純真;看你的敏感是善良,看你的脆弱是需要被疼愛……
人心都有所向,只對在乎你的人解釋,你的話才是有用的。
聰明人都選擇:做好自己,不解釋。
表妹後來按我的所說,不去在乎這些聲音,而是本本分分地做好自己的事。
最後在結果評定的時候,因為自己嚴謹的工作態度,以及工作上的出色表現,在一群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順利轉正。反倒是原先惡諷她的人,在被考核時困難重重。
Part 3
羅永浩曾說:「我這輩子只有碰到兩種情況會去解釋:第一是法院、警察誤會我了,我要去解釋,不解釋就會出事的;第二是摯友親朋誤會我了,我要解釋,避免他們傷心;剩下的什麼泛泛之交、點頭朋友,隨你誤會去,懶得解釋,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!」
而時間,總會給出最好的證明。
是是非非,對對錯錯,是好是壞,都終將有答案。
亂如麻的時候,放平心態,靜心等答案何嘗不是一種解決辦法。
我們要始終銘記:
別人的嘴,長在他們自己身上,想怎麼說是他們的自由。
但我們的心,長在我們自己身上,願意怎麼想,是我們的本事。
懂你的人,不需要解釋;
不懂你的,不值得解釋。
不愛發朋友圈的人,都在想什麼
中秋節時,我給幾個曾經要好的朋友發了祝福信息,接著互相問了問各自的現狀。有的辭了工作,正在徒步旅行;有的換了生活的城市,自己開了家咖啡館;還有一個去年底結婚的,剛給孩子過了滿月……
仔細想來,我和他們僅僅半年多沒聯繫,大家的生活就有了這麼多變化。記得之前了解彼此,是通過朋友圈點贊評論。那時候,我們都愛發朋友圈,一張好看的自拍、一部感人的電影、一片美麗的彩霞,都要發條狀態冒個泡。
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們都默契地很少發朋友圈了。最新動態不是停留在大半年前,就是「僅三天可見」。 越來越多的人,好像正在從 朋友圈 隱退或消失。 淡出朋友圈,成為很多人的常態。
從最初的新奇好玩、肆意撒歡,到如今的不願關注、不堪其擾,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變化?是我們沒有了傾訴的衝動,還是沒有了交流的慾望?
其實,想要傾訴或是渴望被理解,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。只不過,這份需求很多人已經越來越不想在朋友圈索取。
想當初,好友幾個人;如今,動輒幾千人。 朋友圈從簡單變得複雜,很多人只是認識,但未必可以交心。
當朋友圈逐漸演變為一個紛雜的交際圈,我們的心理也會有相應的變化。 首先,是一種「我不想演戲」的心理。
美國社會學家歐文·戈夫曼曾經提出過著名的「自我呈現」理論。他認為,生活好比一個大型舞台,人們就好比舞台上的各色演員。在社會劇本的要求下、在他人與自我的期待中,每個人都管理著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印象、表演著自己。
在朋友圈中,因為「觀眾」的複雜性和多元性,我們常常不自覺地需要對外展示不同面向的自己,扮演受人歡迎的角色。這樣的表演久了,我們只想回到真實的自己。
然後,是「我真的想要清靜」。
網上有個熱門話題——不發朋友圈動態的人是出於什麼心態?有一個高贊回答說:因為所有的朋友圈,都以私聊的形式發給在乎的幾個人了。
是啊,我們並不渴望那麼多人來關注自己的生活。自己和家人的照片,只需要至親朋友看到,或是通過私密的小群溝通交流即可。甚至,我們也很怕給一個朋友過多的人點贊,因為會不斷收到提示信息,形成干擾。減少在朋友圈的互動,才能為自己增加更多的自在。
最後,是一種「我的情緒發出來又能如何」的無力感。
很多人都聽到過一個說法——朋友圈戒情緒。前幾天看新聞說,一位年輕的職場女性在朋友圈發了一些自己私人生活上的抱怨,上司以為是對公司不滿,迅速辭退了這名員工。該員工不服,起訴公司。
如果在朋友圈表達真實的想法有那麼多坑,情緒也得不到真正的疏解,那索性就別發了。或許這樣,才最保險。
有時候,我不禁捫心自問,我們還需要朋友圈嗎? 答案自然是需要的。 不論線上線下,我們對愛的渴望、 對分享和 交 流的渴 望,都一樣強烈。 不過,對於朋友圈,我們或許可以改變一下心態。
比如,別太在意分享的結果。遇到真心想分享的美景、看到有價值的帖子,隨心去分享就好了,然後該幹嘛幹嘛,不用太在意別人的反饋和評價。旁人剛好刷到了,點個贊或者隨口說兩句,褒貶都不必太當真。你也僅僅是做了一件讓自己覺得開心的事情而已啊。
看過一個視頻節目,一個知名的主持人在訪談中被問到,對那些不常發朋友圈的人有什麼要說的?他說:「我們要恭喜那些人,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,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。」
的確如此。如果能真實地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,就千萬別放棄這種機會。與朋友圈的「熱鬧」相比,你熱氣騰騰的真實生活才更重要。
最後,分享兩句我特別喜歡的話:
長大這麼辛苦,如果不趁機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,實在太划不來了。
真正的光耀之道,並不是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,而是忠於自我,做自己人生的焦點。